当前播报:“中国蓝盔”闪耀维和战场
时间 : 2023-05-25 12:29:03   来源 : 解放军报

国际维和人员日特别策划

“中国蓝盔”闪耀维和战场

雄鹰翱翔捍卫和平


【资料图】

■第3批赴阿卜耶伊维和直升机分队一级上士 赵领燃

苏丹武装冲突近期爆发后,任务区安全形势日趋严峻。不久前,我们接到联阿安全部队通知,要求部署一架直升机赴苏丹卡杜格利,协助撤离联合国滞留工作人员,并为留守人员送去给养。

要去战区执行任务了!我被任命为本次任务的取证员,将全程跟机。

接到命令后,机组人员立即根据风险提示单,规划备份航线和紧急撤离航线;相关部门迅速对接联阿安全部队,多方搜集分析情报,研究完善应急预案;机务、警卫、救护分队也都开始进行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。

“直升机可能遭受武装团体攻击,机组人员生命可能受到威胁,飞行得不到地面有效保障……”经过多方面研判,此次飞行最终被评定为最高风险的“5C”级。

然而,作为联阿安全部队唯一的军事航空力量,我们义无反顾。

第二天登机时,直升机已经加满油,机务人员还准备了充足的干粮和水。出发前,大家最后又检查了一遍防弹衣、急救包、备份通讯工具、交战规则卡……当然,还有我的“伙伴”——相机和摄像机。

起飞后,直升机空中飞行高度一直保持在轻武器射程之外。接近卡杜格利机场时,航路云量突然增大,能见度转差,预定航线高度实施困难,同时地面有不可测火力威胁。分析情况后,机长王开蒙果断选择穿云着陆。10时,机组采取落地不关闭发动机的方式滑入停机坪,联合国工作人员快速登机。10时20分,我们飞离卡杜格利机场,以最大速度返场。

约一小时后,直升机顺利抵达阿卜耶伊,机舱内响起联合国工作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,机场引导员皮特向我们竖起大拇指。联阿安全部队保障部部长罗伯特、航空安全处处长奥马尔到停机坪接机时,对机组人员的专业和勇气表示高度肯定。

此后的两天里,我们又继续飞赴阿布库萨和提士文执行任务。受领任务以后,我们连续出动直升机12架次,撤回联合国工作人员79人,给仍在苏丹驻留的人员送去给养6.5吨。

作为任务的亲历者,在一次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飞行中,我对“忠实履行使命、维护世界和平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作为中国维和军人,我们走出国门,就是中国名片,就要无所畏惧、展现担当,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使命。

生死考验见证成长

■第21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作业手 何美绮

清晨,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营区冉冉升起。像往常一样,我和战友们又踏上了前往雷场作业的道路。

沿途经过多道哨卡,戒备森严的哨兵看到车队驶来,一边认真检查,一边用熟练的中文和我们打招呼。约半小时后,高大的“T型墙”开始进入视野,“蓝线”逐渐清晰。

黎以边境的“蓝线”,是联合国和黎巴嫩、以色列三方共同商定的停火线,目前已设立多个蓝色界桩。今天的任务是维护通道,主要包括清除荆棘杂草、清理乱石杂物、修复受损铁丝网和更换警示标志等。这些通道地势不平且两边都是雷场,作业时经常能看到野猪、毒蛇和蝎子的身影。再加上通道狭窄,我们只能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清理荆棘,通常一作业就是一上午。走出通道才发现,自己的脸已被太阳晒得通红,胳膊上也被划出一道道伤痕。然而,比起扫雷来,这点困难不算什么。

我依然清晰记得首次踏入雷场时的情景。当时正值盛夏,室外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,厚重的防护服穿在身上闷热无比,探雷器被太阳炙烤得滚烫。作业时,当探雷器发出“嘀嘀”声时,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。虽然出征前已接受过严格的系统训练,可面对情况异常复杂的雷场,我还是不免有些紧张。

在反复确认信号源的位置后,我双膝跪地,拿出工具一点一点剪除荆棘,而后小心翼翼刨开泥土,慢慢向信号源靠近。当看到泥土里绿色的地雷外壳时,我屏住呼吸、稳住双手,用刷子小心谨慎地清除周围的泥土后,将制作好的起爆体慢慢靠上去。地雷被成功引爆的那一刻,我告诉自己:我做到了!

之后的日子里,我们展开连续作业,信号源定位、全面挖掘、地雷标示……如今,我们已经成功清排7000余平方米的雷场,排除1300余枚地雷。看到一块块雷场顺利完成清排,当地民众纷纷对我们表达感激之情。

从“00后”大学生到维和女兵,面对雷场的严峻考验,我实现了成长,展现了价值。我觉得,能够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,这是身为中国军人的无上荣耀。

(张哲、李竹林采访整理)

仁心仁术彰显情怀

■第10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军医 李灵敏

去年9月,我第一次踏上撒哈拉炽热的红土地,开始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。

在马里维和任务区,我接诊的首例急诊重症患者,是从联马团东战区民事一级医院紧急转运到我们中国二级医院的。当时,这名患者精神不振、呼吸困难,而且无法进食,情况十分危险。在了解患者病情并细致检查后,我做出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准确诊断。

在战乱不断、物资匮乏的马里,糖尿病比较少见,当地医护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治疗经验。在我和战友们的精心诊治下,这名患者身体很快恢复。之后,我还专门总结了一份详细的救治方案,向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介绍讲解。

在西非马里,除了恐袭战乱,疟疾等高发性传染病也是各国维和官兵和当地民众面临的重大威胁。自2013年我国向马里派遣首批维和医疗分队以来,一批批中国维和军医通过不断积累,在预防和治疗疟疾方面愈加有底气。

去年11月初,一名患者连续发热一周,常规治疗后病情仍不见好转,甚至出现意识障碍、肾功能衰竭等症状,被送至我二级医院时已经昏迷。那次急救,我想起了维和前辈们传授的经验——“遇有当地发热病人,首先要快检疟疾”。为此,我迅速安排抽血化验,果不其然,结果显示为疟疾。接下来,我们马上进行相应的抗疟治疗。在我们的精心治疗下,患者终于化险为夷,逐渐恢复意识,各项生命体征回归平稳。

在病例讨论分析会上,我们专门进行了总结。对于相关的救治方案,我们不仅要留给我军下一批维和医疗分队,还会与维和友军进行分享。今年4月,结合“世界防治疟疾日”宣讲活动,我们专门成立了疟疾防治宣教小组,走进联马团东战区所属8支维和分队,讲解疟疾防治有关知识,交流疾病预防经验措施。

自去年9月部署至任务区以来,我们累计完成门诊接诊2300余人次,妥善做好70余名急诊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,5次开展义务诊疗活动。如今,我们二级医院特别受欢迎,维和友军和当地民众每次见到我们,都会向我们竖起大拇指。

(刘宾、张晓蕾采访整理)

尽心竭力保障畅通

■第13批赴南苏丹(瓦乌)维和工兵分队参谋长 谷友明

“每一簇光都可能点亮艰难的人生。”我常对分队官兵说,作为维和军人,通过点滴努力,能为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送去希望,付出就是值得的。

我们工兵分队营区所在的瓦乌市,虽然是南苏丹主要城市之一,但道路通行状况并不佳。记得去年刚到瓦乌时,从联合国使用的机场到联南苏团瓦乌基地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中,不断的颠簸起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,也让我愈发感受到当地民众日常出行的不易。

今年4月初,我带领分队官兵展开“迪祖贝尔—拉加”补给线道路修复任务。由于此前受洪水冲刷,该道路多处出现断点,桥梁损毁十分严重。这条道路是联南苏团开展工作的重要通道,由于路况不佳,导致联南苏团拉加基地已经停用许久。将这条道路打通,不但能给拉加基地重新启用创造有利条件,还能为当地民众出行提供便捷。

“中国工兵,请一定要帮我们修好这条路。”修复工作开始前,因路况不佳,一辆当地的皮卡车失控翻落水坑,导致多人受伤。为此,当地政府请求我们抓紧推进修复工作。

时间刻不容缓。开工时,南苏丹已临近雨季,随时可能遇上洪水、大风等极端天气情况。考虑到分队官兵安全,我们决定先将补给线道路修复的终点缩短至索普。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,大家克服高温、蚊虫等不利影响,连续奋战,最终提前完成迪祖贝尔至索普的补给线道路修复工作。

“中国工兵非常专业!”在竣工仪式上,联南苏团瓦乌基地负责人山姆对我分队官兵给予高度评价。同时,他还诚恳表示,想请我们继续修复索普至拉加的补给线路段。

此次外出执行任务时间已久,官兵们体力消耗极大。我仍然记得,在开会讨论是否继续施工的那个晚上,我和战友们站在夜风中,眺望远处的居民区和难民营,点点灯光闪烁在黑暗中,虽然微弱,却给人带来希望。

“拼了!”大家最终一致决定,继续抢修索普至拉加的66公里道路。为了不负中国军人的使命,我们愿意直面雨季的挑战,与时间展开赛跑。

(于洪泽、钱浩采访整理)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

行业动态